聚焦远大
公司介绍 战略发展 社会责任
科研创新
创新布局 创新管线
国际化
全球拓展 合作伙伴 全球研发中心 国际合作
投资者关系
信息披露 公司治理 股票信息 联系我们
产品与服务
产品中心 旗下品牌 质量安全
新闻中心
企业新闻 媒体报道 媒体垂询 多媒体专区
职业发展
人才理念 研发团队 员工生活 工作机会
CN
简体 EN
聚焦远大
· 公司介绍 · 战略发展 · 社会责任
科研创新
· 创新布局 · 创新管线
产品与服务
· 产品中心 · 旗下品牌 · 质量安全
新闻中心
· 企业新闻 · 媒体报道 · 媒体垂询 · 多媒体专区
职业发展
· 人才理念 · 研发团队 · 员工生活 · 工作机会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返回
这家80年历史的老牌药企,是怎样成为“常青树”的
2019-09-25

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卫健委等中央5部门累计发布“三医”政策50余条。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医药行业相关政策发生较大变化。医药化学原料药板块A股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行业营收增速为7.74%,归母净利润增速-7.06%。

如果将医药行业的竞争看成一场马拉松,那么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大医药”,证券代码00512.HK)无疑是这场比赛中的耐力型选手。近5年来,远大医药总营收持续上涨,复合增长率约17.5%,而2019年中报业绩依然亮眼:收益、公司拥有人期内盈利同比分别增长约为10.9%及73.4%。

鲜为人知的是,远大医药其实脱胎于曾经的武汉制药厂——一家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末的老牌药企,有着来自“太行精神”的红色基因。

从武汉制药厂到远大医药,从香港上市到中国医药百强,从湖北走向世界,80年的发展过程中,远大医药是如何保持强劲发展活力的?走过80年的远大医药又靠什么焕发新的生机?我们试图寻找答案。

药企常青树

想要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先要梳理这家企业的发展史。

年报显示,远大医药主要从事研发、制造、销售医药制剂及医疗器械、原料药等。目前,该公司产品在心脑血管急救、眼耳鼻喉治疗及肿瘤的选择性体内放射治疗中运用较广。

对于远大医药,许多武汉人或许不太了解,但提到远大医药的前身武汉制药厂,很多人会立刻恍然大悟——哦,原来是它。

1939年,武汉制药厂创办于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前身是八路军129师的制药所,曾经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过巨大贡献。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汉制药厂努力打造原料药基地,同时致力于中国医药自主研发事业,通过不断努力拥有了一批创新性独家药品,并名列中国化学制药“八大药厂”之一。

1978年,武汉制药厂独家研制的白内停滴眼液上市。时至今日,对于中国相当一部分白内障患者而言,只要提起白内障眼科用药,脱口而出的就是白内停滴眼液。

上世纪90年代初,经历过辉煌后的老牌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发展资金不足、冗员过多、亏损严重的问题,举步维艰。

1993年,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企改革第二阶段拉开帷幕。第二年,武汉制药厂改制为武汉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改革一旦起步,探索就不会停止。

2002年,中国远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远大集团”)进入武汉制药厂。远大集团成立于1993年,主营业务涵盖医药健康、大宗商品交易、置业投资及金融服务等领域。

2003年,武汉制药厂被远大集团正式收购,成为远大医药。5年后,这家坐落在长江畔的老牌药企,来到了香江边,成为香港上市公司的主体企业。

远大医药的融合之路相当顺利,并很快显露成效。支点财经查阅其年报发现,2008-2019年的10年间,公司的总营业额从2.7亿港元逐年递增至59.6亿港元,涨了22倍。从一家年亏损2000万港元的企业,成为盈利7亿港元的现代化大型医药企业。

远大医药制剂工厂办公楼

医改中逆势而上

近年来,国家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医保控费、二次议价、重点监控目录、“4+7”带量采购等政策相继实施,也成为国内医药行业的“试金石”。

对于单纯依靠高营销费用搭建销售渠道的药企而言, 如果在研发投入和药品质量方面不适时改变,极可能成为被淘汰的“落后产能”。但对于真正优秀的中标药企而言,经历短期阵痛后,大幅增加的采购量将转换为利润增量,同时,市场的开拓成本大幅下降,企业也将获得更多机会。

远大医药就属于后者。近几年,远大医药的业绩仿佛坐上火箭直线上升。2013-2018年,远大医药总营收的复合增长率约为17.5%。2018年,远大医药总营业额约合54亿元人民币,对照A股医药上市公司业绩来看,超越葵花药业、同仁堂等知名药企。

收入越来越高,赚钱的能力也越来越强。2016-2018年,远大医药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40%。2019年上半年,净利润达到5.47亿港元,同比增长73.4%。

既要跑得快,更要跑得稳。一些企业在高速发展中,因盲目扩张而举债,往往导致负债率奇高,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往往资不抵债甚至破产。远大医药也曾面临这一风险。一般而言,医药生物行业因现金流较好,所以资产负债率较低。

2013年起,远大医药发展提速,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开始高企,并在2015年达到峰值时的78.83%。2017年,医药行业整体资产负债率为42.01%,远大医药仍接近70%。

远大医药的管理层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寻求变革。2018年,远大医药通过增发股本的方式筹措资金用来收购扩张等,随着经营性资金储备增加,资产负债大幅改善,资产负债率降为44.92%,企业基本面得到了有力改善,并迈入良性发展阶段。

研发引领未来

药企版的“内容为王”

巴菲特曾说过,“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如同城堡,价值由护城河决定。”对于医药企业来说,最大的护城河就是专利权。

远大医药构筑护城河的策略为“内生+外延”的发展模式,即内部研发加外部投资收购“双轮驱动”。

年报显示,远大医药参照FDA、欧盟管理体系,搭建研发管理平台,推动创新产品的引进、临床研究及注册工作,企业先后自行研制出几十个国家级新药,在眼科和心脑血管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同时积极向氨基酸和特色原料药等领域拓展。

2018年,公司在研发费用的投入为7.6亿港元。在自主研发方面,截至当年底该公司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40项。2019年上半年,新增专利18项。目前,远大医药自主研发产品超过30个,主要集中在心脑血管和五官科药物、医疗器械及罕见病领域。

2018年,公司的眼科、呼吸及耳鼻喉、心血管急救分别实现收入6.5亿港元、11.0亿港元以及8.4亿港元,目前公司已拥有8个过亿品种。

据最新公布的2019年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显示,远大医药共有258个品种进入目录,接近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心脑血管急救用药盐酸替罗非班、五官科用药金嗓散结胶囊等8个销售额过亿品种均入选。

同时,远大医药近几年收益的大幅增长还得益于创新壁垒药的储备,这一点主要通过外部投资扩张实现。借助资本优势,加快与国外企业合作,引进创新产品,或与现有产品形成优势互补,或让专业更“专”,提高公司在心脑血管、五官科、介入等领域的品牌影响力。

2008年起,远大医药陆续完成了多家生物公司的收购,补强了企业在生物发酵领域、高端中间体领域、生物农药领域的短板,补齐了心脑血管产品线、大五官科产品线。

关于收购标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企业拥有创新壁垒药专利。创新壁垒药可理解为“人无我有”的独家药品。

例如五官科药品“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商品名:切诺),为北京远大九和药业产品,是唯一的国产黏液促排剂,在口服治疗急慢性鼻窦炎领域具有领军地位。

仅2018年,“切诺”就为远大医药创造5.5亿港元销售额,同比增长1.2亿港元。远大医药预测,“切诺”的市场销售将超过30亿港元。在眼药领域,远大医药也依然保持优势,总营收3.5亿港元,增幅13.1%。

尽管手中“存货”不少,远大医药却并不满足,并将眼光放至全球,通过收购并购的方式,将一些国际创新性的介入治疗器械和诊断装置在中国落地注册。

从2015年起,远大医药已先后获得加拿大Conavi医疗公司、德国CARDIONOVUM凯德诺公司、瑞士Glenmark研发机构重点产品的独家授权,补充公司在五官科、心脑血管领域产品品种,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为此,其研发团队也开始国际化。远大医药拥有一支400多人的国际化的研发团队,除吸纳国内优秀的高端研发技术人才外,还从美国、比利时、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引进具有国际级专业水平的药品研发专家。

似乎关注到生命科学的发展前景,擅长化学制药的远大医药开始涉足这一领域。

2018年,远大医药联手鼎晖投资,以111.78亿港元收购澳大利亚一家全球性生命科学公司Sirtex。此次收购被媒体誉为“一桩兼具商业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案例”。这也是目前为止,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国外医疗器械企业的最大手笔。

据了解,Sirtex的产品主要针对肝癌的靶向放射治疗,有助通过最佳的肿瘤覆盖而达到最大的疾病控制,对于晚期肝癌治疗具有良好疗效。远大医药坦言,想通过这次收购,使企业成为中国核医学领域的领导者之一。

Sirtex的产品主要针对肝癌的靶向放射治疗

绿色药企“红心”依旧

今年8月,“2019年度(首届)湖北最佳上市公司评选”榜单中,远大医药斩获“湖北最具社会责任上市公司”大奖。该评选通过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各维度指标综合评分算出。

其中,重要的一项维度指标就是环保。

在制药领域,环保的制药装备能助力药企实现绿色生产、高效节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近年来,远大医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加快原料药板块治理进度,促进园区循环经济建设,将环保治理的核心逐步从末端延伸至前端,打造原料药环保领域的壁垒性竞争力。

从2015 年开始,远大医药通过工艺优化、设备更新、循环利用等措施,实施清洁生产、节水减排,累计减少排水总量近1000万吨,节约水费、污水处理费用约7000余万元。每年减少排放COD、氨氮、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达到455吨,累计废物循环利用约1万吨。

在不断做大做强的同时,远大医药一直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克服原料稀少、生产工艺复杂等困难,每年坚持生产和储备二巯丙醇注射液等急救药。同时,企业还长期生产如安乃近等微利的低价药。

1960年,远大医药独家生产研制的二巯基丙醇原料药,挽救了山西平陆县中毒的民工,新华社著名长篇通讯《为了61个阶级兄弟》报道的正是这一动人事件。此文还收录于我国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几代人。

1998年,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远大医药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生产治病防疫的急需药品,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

进入本世纪,公司大力研发罕见病药品,坚持不计成本生产小品种救命药。

以罕见病药物为例,因其患病人群少、研发成本高、回报效益差,加之医保政策受限,制药企业很少关注。早在2014年,远大医药开始研发罕见病药。截至2019年,远大医药旗下5个在研罕见病药已进入《第一批罕见病药目录》,自主研发的卡谷氨酸片、氨己烯酸片均已被纳入优先审评程序通道。

“不忘初心,对于制药企业来说,就是要传承红色药企的奉献精神,不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公众责任,做受医生和患者尊重的企业。”远大医药董事长、总裁史晓峰表示,“远大医药始终秉承着一个信念,就是要为中国的医药事业做一点事情,在赢得自身发展的同时,用爱心和真情回报社会、造福于民。”

远大医药,志向远大。

21世纪,大健康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朝阳产业,将迎来大发展。“健康中国2030”为医疗产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黄金期。

公司定下的“小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70亿港元,跨入全国医药行业排名前列。

稿件来源:湖北日报支点杂志

上一条

下一条

相关新闻

  • 媒体聚焦 | 多家媒体关注恩卓润®、恩明润®全国上市
    媒体聚焦 | 多家媒体关注恩卓润®、恩明润®全国上市

    2022-09-07

  • 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钇[90Y]微球注射液全国上市
    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钇[90Y]微球注射液全国上市

    2022-07-22

  • 中国首例钇[90Y]树脂微球治疗的肝癌患者成功切除肝脏肿瘤
    中国首例钇[90Y]树脂微球治疗的肝癌患者成功切除肝脏肿瘤

    2022-06-08

遠大醫藥集團
聚焦远大
公司介绍 战略发展 社会责任
科研创新
创新布局 创新管线
科研创新
全球拓展 合作伙伴 全球研发中心 国际合作
科研创新
信息披露 公司治理 股票信息 联系我们
产品与服务
产品中心 旗下品牌 质量安全
新闻中心
企业新闻 媒体报道 媒体垂询 多媒体专区
职业发展
人才理念 研发团队 员工生活 工作机会
版权所有 © 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0008288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402000597号
法律条款 快速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