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 简俊晖 通讯员 魏薇
中国医药行业来到了新的十字路口。近年来,医药领域重磅政策密集出台,对行业的叠加影响越来越显著,行业面临大洗牌和大整合。作为中国医药百强的远大医药,基于80年的发展积淀,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把握趋势、加速转型,谋求高质量发展,成为远大医药行稳致远、破茧成蝶的必由之路。
远大医药科技大楼
视研发创新为生命线
研发引领未来。远大医药参照FDA、欧盟管理体系,搭建研发管理平台,先后研制出几十个国家级新药,在眼科和心脑血管领域取得国内领先地位,同时积极向氨基酸和特色原料药等领域拓展。
在创新药开发上,远大医药紧跟国际前沿,力争研发出国际领先的“Me-better”“First in Class”类创新药物;在仿制药开发上,远大医药按照国际医药ICH认证和美国药监局FDA注册认证的指南要求,采用“质量源于设计(QBD)”的理念,攻克原研药的技术壁垒,力争研发与原研药疗效及质量一致的仿制药。
远大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雷举例说,高氨血症发病率低,容易误诊、漏诊,从而耽误治疗,乃至危及生命。当前,治疗该病的药品卡谷氨酸,主要掌握在外国药企手中,国内患者用药成本昂贵,一个疗程花费可能过百万。
远大医药决心自主研发该药,2014年成立项目组,经过5年克难攻关,现已取得关键性突破,在获得国家批文,进入临床后,将有效治疗高氨血症,减省患者治疗费用。李雷说:“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药企的出路只有一个:就是把研发创新视为企业的生命线,不断打造自己的核心技术竞争力。”
远大医药研发人员认真做检测
“内生”“外延”双轮驱动
远大医药的前身是八路军129师制药所,即建国后的武汉制药厂。中学课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里拯救工人生命的救命药,就出自该厂。远大医药成立80年的辉煌发展历程,留下了许多这样耳熟能详的故事,远大品牌蕴涵着强大魅力,也是企业积淀的软价值。
变革中闪耀荣光,追逐中超越梦想。目前,远大医药已成为中国口服祛痰药市场领导者、急救用药市场领导者,以及眼科用药国内最大的生产企业。今日的远大人,已成为中国医药行业的排头兵。
在内生发展的同时,远大医药还采取滚雪球模式,不断外延并购,走规模扩张之路。2018年,伴随澳洲尖端医疗器械公司Sirtex项目在中国的顺利落地,远大医药外延并购有序进行,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际化、专业化进程。远大医药总裁助理、Sirtex中国项目负责人唐纬坤表示,Sirtex项目近百亿的投资,仅仅是远大布局创新、制胜未来的开端。“并购是远大实现国际化的重要途径,而远大在国外同行眼里已是很成熟、有经验的药企,乐意跟远大合作,这就让远大通过并购获得先进技术和产品提供了便利。”
就在上周,远大医药又实现对纳斯达克上市生物技术公司OncoSec部分股权的收购,进军免疫肿瘤新型靶向疗法。这些举措,在丰富远大医药创新产品储备的同时,加快了其迈向国际化的进程。
此外,远大医药于2015年收购的德国Cardionovum(凯德诺)公司的首款药物涂层球囊产品RESTORE DEB,近期也在中国获批上市,可实现国内冠脉“介入无植入”治疗手段新突破,每年可为数以百万的心脏介入患者,提供世界领先的安全解决方案。
远大医药非常重视自主研发
救死扶伤不忘初心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要坚守为中国的医药事业做一点事情的初心。”无论时代如何更迭,远大医药始终坚守“制造药品的使命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初心。
80年来,远大医药一直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公司克服原料稀少、生产工艺复杂等困难,每年坚持生产和储备二巯丙醇注射液等急救药,长期生产如安乃近等微利低价药,努力做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2018年,远大医药顺应国家政策,推进国家小品种药生产基地建设,解决小病种药的短缺问题。
罕见病药物因其患病人群少、研发成本高、回报效益差,加之医保政策受限,制药企业很少关注。而远大医药却致力于罕见病药研发。截止2019年,远大医药旗下5个在研罕见病药进入《第一批罕见病药目录》,其中治疗高氨血症的“卡谷氨酸片”和治疗癫痫以及婴儿痉挛症的“氨己烯酸片”,相继被国家药监局列为“优先审核首仿罕见病新药产品”,为罕见病患者带来希望。
上市公司年报显示,远大医药近三年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达27%,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40%,大幅超过医药上市公司均值。2019年,远大医药在中国化学制药行业工业企业综合实力全国排名中,居第28位。
未来,远大医药将继续融入太行精神,坚守初心,以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胸襟,持续转型升级,通过现代化管理平台和专业化技术平台,努力成为受社会尊重的一流企业,向国际化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