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由中关村精准医学基金会主办,远大医药(0512.HK)协办的“核新对话”——放射性核素诊疗一体化多学科专家研讨会在珠海成功召开。本次会议汇聚全国顶尖医院的核医学、肝胆外科、介入治疗等领域专家,共同探讨以远大医药的SIR-Spheres® 钇[90Y]微球注射液(易甘泰®)为代表的放射性核素诊疗一体化技术新进展新格局,以期共同探索多学科协作(MDT)创新路径,推动我国核医学精准治疗规范化发展。
本次研讨会特别邀请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石洪成教授,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前理事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何作祥教授及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副会长、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部主任徐浩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

天津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会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核医学科学术带头人谭建教授担任开幕式主持人。

在开幕致辞中,石洪成教授指出:“放射性核素治疗已从‘单打独斗’的单一靶向时代,跨入多学科团队协作、多分子探针联合的诊疗一体化新时代。这一模式是精准医学的生动实践,实现了从‘看得清’到‘治得准’的跨越。跨学科的深度合作将为患者创造更大获益,推动核医学产业高质量发展。”

何作祥教授强调:“诊疗一体化,是将核素的精准诊断与治疗完美融合,实现‘所见即所治’的革命性理念。核技术的应用已获国家政策加持,唯有核医学、放射介入、肝胆外科等多学科深度交叉、紧密协作,才能让产品真正惠及患者,并开拓更大的临床应用空间。”

徐浩教授则指出,“随着‘诊疗一体化’理念落地,钇-90等新技术正更多地应用于临床,只有坚持全流程‘以剂量为核心’的精准计量、多学科协同合作,才能为患者带来切实的治疗突破。”
另有八位来自全国顶尖医院核医学科的专家分别承担会议各环节主持工作。


会议设置了五个专题报告环节,权威专家围绕放射性核素诊疗一体化的关键技术、临床实践与未来发展展开深度分享:国家药监局放射性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杨志教授带来了《中国放射性药物的现状与展望》的学术报告,他指出,中国放射性药物产业正迎来关键发展期,核素新型载体日益多样化,国家对核医学和放射性药物领域的政策支持为行业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只要全行业协同合作,放射性药物必将成为未来肿瘤治疗版图的重要“增长极”。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核医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杨爱民教授在《90Y-SIRT精准剂量治疗的重要意义》专题报告中,深入探讨了钇-90微球病灶吸收剂量与疗效及安全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剂量学优化实现疗效预测评估。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荚卫东教授进行了《90Y-SIRT治疗肝癌:从材料学革新到多学科合作模式创新》的学术报告,他强调核医学正从传统辅助诊断科室跃升为核心治疗科室,核医学与肝胆外科等各学科需明确分工、优势互补,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路径,推动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实质性变革。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于海鹏教授带来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钇-90手术经验》的专题报告,通过分享多个经典病例的临床实践经验,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核医学技术提升钇-90治疗的精准性和安全性。此外,远大医药旗下成都社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史亚鑫博士在《远大医药核药研发管线》报告中,系统介绍了公司核药研发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规划。

此外,会议特设“核新对话”环节,近二十位权威专家围绕放射性核素诊疗一体化的前沿热点问题分享真知灼见,为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建言献策。
会议最后,大会主席徐浩教授作总结时表示,未来希望在更多城市延续“核新对话”,推动放射性核素诊疗一体化的理念与技术向各区域、各学科渗透,强化钇-90的规范治疗与精准应用,让创新技术切实造福患者。
本次会议的举办,为我国放射性核素诊疗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参会专家就多学科协作在放射性核素诊疗一体化中的核心作用达成共识,强调需通过跨学科深度合作、精准剂量优化及规范化临床实践,推动核医学精准治疗新技术更广泛地惠及患者。
持续推进创新产品研发夯实全球核药领军地位
围绕肿瘤诊疗一体化的治疗理念,本集团核药抗肿瘤诊疗板块目前在研发注册阶段已储备15款创新产品,涵盖68Ga、177Lu、131I、90Y、89Zr在内的5种放射性核素,覆盖了肝癌、前列腺癌、肾癌、脑癌等在内的7个癌种;在产品种类方面,涵盖诊断和治疗两类核素药物,为患者提供多适应症治疗选择、多手段且诊疗一体化的全球领先的抗肿瘤方案。
此前,远大医药于2020年11月与Telix Pharmaceutical Limited (ASX: TLX; NASDAQ: TLX,与其全球子公司统称Telix)签署了产品战略合作协议,并获得其开发的包括TLX591、TLX591-CDx、TLX250-CDx在内的多款创新RDC产品在大中华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的独家权益。
目前,远大医药在核药抗肿瘤诊疗板块已有5款创新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获批开展注册性临床研究,其中4款已进入III期临床阶段:用于诊断前列腺癌的产品TLX591-CDx已于2025年5月完成全部患者入组给药;诊断肾透明细胞癌产品TLX250-CDx已于2024年11月完成首例患者入组给药;治疗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产品ITM-11已于2025年3月完成国际多中心COMPOSE试验的中国首例患者入组给药;以及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的产品TLX591已于近日获批加入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
此外,远大医药全球创新放射性产品SIR-Spheres®钇[90Y]微球注射液(易甘泰®)于2025年7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前正式批准新增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CC)适应症,标志着SIR-Spheres®钇[90Y]微球注射液成为全球首个且唯一获FDA批准用于不可切除HCC和结直肠癌肝转移双重适应症的选择性内放射治疗产品,相关临床数据也将为中国适应症拓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彰显了公司优秀的海外临床注册能力,为后续自研创新核药产品的海外开发工作提供重要保障;全球创新、基于放射性核素-抗体偶联技术的靶向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 (GPC-3)的诊断型放射性药物GPN02006早前在中国开展的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临床研究)取得了里程碑式突破,并在2025年北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SNMMI)年会斩获口头报告;临床研究数据表明,GPN02006展现出卓越的安全性和显像效能:所有受试者给药后均未报告任何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安全耐受性表现优异;给药后30分钟即可实现高质量显像,充分满足肝细胞癌临床快速诊断需求。GPN02006未来有望成为全球首个针对GPC-3靶点的肝细胞癌(HCC)诊断类RDC产品。截至目前,远大医药是进入中国III期临床研究中诊断和治疗类RDC创新药总计储备最多的企业,也是全球范围内在核药抗肿瘤领域拥有最丰富产品管线和诊疗一体化布局的创新药企之一。
关于远大医药核药抗肿瘤诊疗平台
核药抗肿瘤诊疗平台是公司在抗肿瘤领域重点打造的高端技术平台,目前公司已实现了研发、生产、销售、监管资质等多个环节的全方位布局,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远大医药联合Sirtex Medical Pty Limited并与Telix Pharmaceutical Limited (ASX: TLX; NASDAQ: TLX)和ITM Isotope Technologies Munich SE合作,搭建了具有国际化一流水平的肿瘤介入研发平台和RDC药物研发平台,已拥有约800名员工,是公司全球化程度最高的板块之一。同时,公司与山东大学联合成立了远大医药-山东大学放射药物研究院,并以该研究院为起点,逐步完成了核药早期研发平台的建设,进行RDC药物的自主研发,目前早期研发阶段的产品储备已达12款。